引言
本期案例
那是一個火熱的8月天,因銷售部門反饋,某醫院在入夏以來出現了多例異常凝血情況。于是我再次前往進行學術支援,盡管臨床自查并未發現任何問題,但我知道這背后一定隱藏著某種原因。
到達醫院后,首先查看了患者的治療記錄單,重點關注了抗凝劑量、干體重、脫水量、透析治療凝血等級等一系列數據。同時,我也向主治醫師了解了患者的服藥史和血常規情況。經過仔細的核查,未發現明顯的異常。然而,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:透析中心的灌流凝血患者數是入夏以來才開始增加的。盡管尚未有明確的線索,面對這一情況深感困惑的同時,我決定繼續深入調查。
第二天我早早地來到科室,護士們的灌流操作一氣呵成,整個過程非常流暢。然而,在透析液溫度的設置上,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問題。護士將患者的透析液溫度設定為35°C。強壓下震驚,我向護士老師詢問溫度調整的原因。她告訴我:“因為天氣炎熱,且考慮到患者體重偏胖,怕熱,夏天調整透析液溫度,為大家降溫。”
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(2021版)建議透析液溫度設定為35.5~37.5℃,臨床上一般常為36.5℃。在和護士長老師交流后,我基本明確了問題所在。因為西北地區的飲食習慣,肉類攝入較多,因此患者常有高血脂的問題,如果透析液低溫(35°C),就會增加灌流器的凝血發生概率。
因此,我建議血透室在常規患者的透析過程中,將透析液溫度重新設置為36.5℃。之后未見此醫院反映患者灌流治療頻繁凝血的狀況,本次西北之旅圓滿結束。
案例心得
這段經歷讓我深刻認識遵循指南在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性。每一次的探索和思考都有意義,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專業的道路上,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。
參考文獻:
[1] 國家腎臟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.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(2021版).國衛辦醫函〔2021〕552號.2021年11月8日.
[2] 王志剛,血液凈化學[M],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10,58-6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