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13日,我們即將迎來第20個世界腎臟日,今年的主題為“您的腎臟還好嗎?及早發現,保護腎臟健康!”。慢性腎臟?。–KD)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,影響超過8.5億人,若不及時干預,可能進展至腎衰竭,導致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。
對于發展到終末期的CKD患者,維持性血液透析是延續生命的關鍵手段。然而,患者常受心血管疾病、貧血、感染等并發癥困擾,嚴重威脅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。因此,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規檢查對于監測病情、調整治療方案及預防并發癥至關重要。
為響應第20個世界腎臟日的主題號召,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常規檢查的內容和頻率:實驗室檢查、影像學檢查、其他檢查等。[1]
圖源:WKD官網
實驗室檢查
1.尿液檢查
尿常規:可初步了解腎臟情況,如是否有血尿、蛋白尿、白細胞尿、管型尿等。其中,蛋白尿是腎臟病的重要標志之一;血尿可能提示腎小球腎炎、泌尿系統結石或腫瘤等。
24小時尿蛋白定量:能更準確地評估患者每日從尿液中丟失蛋白質的量,對于判斷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。比如腎病綜合征患者常顯示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于3.5克。
尿微量白蛋白:是早期發現腎臟損傷的敏感指標,尤其對于糖尿病腎病、高血壓腎病等,在疾病早期尿常規蛋白顯示陰性時,尿微量白蛋白可能已升高。
2.血液檢查
腎功能指標:包括血清肌酐、尿素氮、估算腎小球濾過率(eGFR)、甲狀旁腺激素(PTH)等。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,常提示腎功能受損;eGFR可更準確反映腎小球的濾過功能;PTH水平可有效反映腎功能衰竭狀況。
電解質:腎臟病患者易出現電解質紊亂,如高鉀血癥、低鉀血癥、低鈣血癥、高磷血癥等,通過檢測血鉀、血鈉、血鈣、血磷等電解質水平,有助于及時發現并糾正電解質紊亂。
血常規:腎臟疾病可能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減少,從而引起腎性貧血,血常規檢查可了解血紅蛋白水平,判斷是否存在貧血。
血脂:部分腎臟病患者,尤其是腎病綜合征患者,常伴有脂質代謝紊亂,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、高甘油三酯血癥等,監測血脂有助于及時發現并干預,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影像學檢查
超聲檢查:超聲檢查無創、便捷,可觀察腎臟的大小、形態、結構,以及有無結石、囊腫、腫瘤等病變。例如,多囊腎患者超聲可見雙側腎臟多個大小不等的囊腫。
腹部X線平片和靜脈腎盂造影(IVP):腹部X線平片可觀察腎臟的大小、形態及位置,對腎臟鈣化、結石等有一定診斷價值。IVP則能顯示腎盂、腎盞及輸尿管的形態,有助于診斷泌尿系統的先天性畸形、梗阻、結石等疾病。
計算機斷層掃描(CT)和核磁共振成像(MRI)檢查:對于腎臟腫瘤、復雜的泌尿系統結石、腎血管病變等疾病的診斷,CT和MRI檢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準確性,能夠提供更詳細的信息,幫助醫生明確病變的部位、大小、形態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。
其他檢查
腎活檢:對于一些病因不明、臨床表現不典型或治療效果不佳的腎臟疾病,腎活檢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手段。通過獲取腎臟組織進行病理檢查,可從細胞和分子層面了解腎臟疾病的類型、病變程度及活動性等,為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。
檢查頻率
病情穩定的患者:一般每3 - 6個月進行一次尿常規、腎功能、電解質、24 小時尿蛋白定量等基本檢查;每6 - 12個月進行一次腎臟超聲檢查。
病情不穩定或處于疾病進展期的患者:檢查頻率需相應增加,可能需要每月甚至每周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,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對于進行特殊治療(如使用免疫抑制劑)的患者,需根據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病情需要,增加血常規、肝功能等檢查的頻率。
表1 血液透析患者常規檢查指標及檢查頻率
注:HCO3-:碳酸氫鹽; CO?CP:二氧化碳結合力; iPTH:全段甲狀旁腺激素; Kt/V:尿素清除指數; URR:尿素下降率。[2]
小結
尿毒癥患者因需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,屬于血液感染與血液傳播的高危群體。因此,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要求,同時也是為實現更有效的治療,定期開展一系列相關檢查必不可少。這些檢查涵蓋貧血狀況評估、血液透析充分性測定、電解質紊亂排查,以及甲狀旁腺素水平檢測等。通過全面且定期的檢查,醫生能夠準確把握患者病情,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優化提供關鍵依據,從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與安全。
END
參考資料:
[1] 維持性透析患者并發癥的診斷與管理共識[J]. 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(KDIGO),2023.
[2] 殷慧敏,甘曉英等.血液凈化護理-??谱o士培訓手冊[M].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,2024.
微信號|雪凈血液灌流器
網址|www.yuhaomiye.com